为什么你的标书总是被淘汰?3个常见误区揭秘
很多小微企业在投标过程中,经常遇到“努力做了标书,结果却石沉大海”的情况。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?今天就为大家揭秘投标中最容易犯的3个误区,帮你避开“淘汰陷阱”。
误区一:只关注价格,忽视技术和方案
很多企业误以为“价格越低越容易中标”,于是盲目压低报价。实际上,现在大多数项目采用“综合评分法”,技术部分往往占据更高权重。尤其是政府采购和国企招标,对技术方案、项目团队能力的要求非常严格。
正确做法:
- 在确保合理利润的前提下,重点打磨技术方案
- 根据招标文件评分标准,有针对性地优化标书
误区二:格式杂乱,材料缺失
有些企业在赶时间的情况下,标书做得非常粗糙,排版杂乱,甚至缺少必备的资格材料。评标专家每天要审阅大量标书,一旦发现格式不规范或缺项,直接淘汰。
正确做法:
- 按照招标文件的“目录要求”逐项对应制作
- 提前准备资质、证书、财务等常用材料电子档
- 使用统一排版风格,避免出现“花里胡哨”的样式
误区三:忽视细节,错漏百出
小到一个标点符号,大到资质编号错误,都会影响评审印象,甚至导致废标。特别是联系方式错误、报价数字前后不一致等,极容易让企业前功尽弃。
正确做法:
- 完成后多轮校对,最好由非制作人员复查
- 重点核查:报价金额、联系人电话、资质编号
- 可以使用“错别字检查”工具辅助排查
总结
避免以上3个误区,不仅可以提升中标概率,还能为企业树立良好的信誉口碑。投标并非靠“运气”,而是需要系统性准备和细节把控。
发表回复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